8月,天空湛藍,白云流動,一座泥墻黑瓦的建筑坐落在蒼翠的深山坳里。斑駁的外墻、顯目的標語,瞬間將人們的記憶拉回遙遠的戰爭年代。 這是奉節縣平安鄉詠梧村“箭樓”,共產黨員彭詠梧犧牲前一晚帶領游擊隊在此短暫停留。 碧血染旌旗,英靈耀千秋。 彭詠梧,原名彭慶邦,是小說《紅巖》彭松濤的原型,在地下斗爭中與江竹筠(江姐)結為革命伴侶。 1947年11月初,彭詠梧與江竹筠、蔣仁風、吳子見奉命組建川東游擊縱隊,研究部署下川東武裝斗爭工作。同年,川東民主聯軍下川東縱隊奉大巫支隊成立。 1948年1月15日,為躲避國民黨軍隊圍剿,彭詠梧帶著奉大巫支隊向巫溪紅池壩轉移,途中駐扎在平安鄉安子村的箭樓里。原打算趁黑繼續前進,不料被叛徒告密,游擊隊遭遇攻擊。彭詠梧為救負傷的革命戰友不幸中彈,年輕的生命在33歲黯然終結。 就此,平安鄉成為彭詠梧烈士領導下川東游擊隊生活、戰斗的的重要區域,也是彭詠梧烈士最后戰斗和犧牲的地方。 為了紀念革命英烈彭詠梧,2011年4月,奉節縣平安鄉安子村更名為詠梧村。 精彩的革命故事代代相傳,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。重慶市、奉節縣和平安鄉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平安鄉的紅色文化,結合扶貧攻堅事業,充分挖掘紅色革命文化資源,傳承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化,建設紅色文化景區,擬將平安鄉詠梧村打造成“川東游擊隊小鎮”。 目前,平安鄉積極挖掘彭詠梧烈士的英雄故事,修繕保護彭詠梧烈士壯烈犧牲前經過的炮樓、雕樓、錦山寨和箭樓等紅色文化景點;同時擬建設9組大型群雕,以及建設川東游擊隊陳列館、川東地下黨陳列館。 沿著木質樓梯攀爬箭樓,彭詠梧烈士生前事跡、川東游擊隊的成立和發展過程都完整呈現給參觀者,廚房、槍眼和大刀再現當時的場景,讓人們觸摸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。 在五層樓高的箭樓頂俯瞰,遠處是連綿不絕的青山,近處是紅頂白墻的房屋,這些房屋是當地發展起來的農家樂。 在打造紅色旅游的同時,平安鄉深入探索其與生態農業、鄉村旅游、休閑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,提升紅色旅游的附加值作用,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。 積極促進旅游產業扶貧向縱深發展,平安鄉有效解決了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的長遠增收、穩定致富的大難題。 |